經由國外研究文獻指出,對校長進行績效評鑑的確有助於校長提升其專業能力、改善辦學績效,但是校長評鑑常常遭遇許多困難,如評鑑目的模糊、評鑑尺度混亂、評鑑結果無法揮揮作用等,因此有必要設計一個有效的校長評鑑制度,才能真正達成評鑑校長的目的,避免實施校長評鑑所造成的資源浪費。
設計校長評鑑制度的第一步
要建立校長評鑑制度,Richard Manatt建議應由與評鑑相關的利害關係人組成會議,且最好不超過25人,Jerry Valentine則建議委員會人數為24人,且校長應佔其中半數,由委員會與顧問負責評估其他的校長評鑑計劃,草擬計畫後交由校長作為修正參考,修正後的計畫再移送教育委員會。透過校長參與評鑑制度的規劃過程,可使校長熟悉評鑑程序並能減輕其評鑑帶來的焦慮。
校長評鑑並非一個空虛的制度,它與學校既有的目標陳述、長程計畫、遠景與職責描述息息相關。Lindahl為某一市中心學區建立明確的工作職責描述,後發展為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鑑工具的其中內涵,此學區藉由每位校長每年發展校園改善計畫與個人發展計畫,不僅結合個人與形成性目標,也把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融合,因此發展評鑑制度時,最重要的是讓每位校長都能全面參與評鑑過程,他們應共同訂定評鑑目標,並了解所有的評鑑指標及其權重分配,以幫助校長了解應加強哪方面的工作職責。
校長評鑑的使用工具
Valentine提出評鑑校長可使用的資料來源包含:出席與考試紀錄、會議報告、新聞通訊、簡報與時程表等,並呼籲評鑑者應監督校長,廣泛紀錄校長的言行舉止,作為校長評鑑的形式之一,此外,對教師、職員、學生、家長進行調查可以提供校長工作表現方面的量化證據。Lindahl則結合問卷調查、自我評鑑與評鑑團隊的運用,評鑑團隊由校長監督者、中小學教育主管者與校長挑選的同儕組成,其運用可與獨立評鑑平衡。
校長評鑑模式
理想的校長評鑑模式應具備合作性與彈性,例如Oregon州的North Clackamas學區以校長年資為區分實施兩種校長評鑑制度,專業績效責任計畫是給任職未滿三年的校長,評鑑過程嚴謹,未達表現標準的校長須進行改善循環;經驗豐富的校長則適用專業發展評鑑計劃,校長須建立2-3年的個人目標,學區則提供經費、釋放時間與假期來支持校長,使校長能在每年的形成性評鑑中得到放鬆。與國中校長評鑑相較,高中校長評鑑結構較不嚴謹,享有較多的自主權。
綜上所述,若未能發展健全且有效的校長評鑑制度將使校長評鑑的目的大打折扣,因此無論在發展評鑑制度的過程、選擇使用的評鑑工具以及建立評鑑模式方面,皆賴於校長及評鑑利害關係人全程參與與瞭解、溝通,並確實達到評鑑後回饋與改進,以落實校長評鑑的真正意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