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讀後心得

現今學校領導者不像以往只需負責管理學校運作的責任,在經過無數研究後發現,學校效能的衡量若只將行政管理構面作為衡量指標,是不足以全面代表影響學校運作的因素,除行政管理因素外,尚有許多因素影響學校效能的高低,而教學領導正是影響學校效能的新興理論,因此目前對學校領導者應有責任的共識為管理學校運作與教學領導。

教學領導的核心信念為促使行政人員與教師的共同參與,且領導者應擺脫傳統指導他人的角色,積極開創合作決策的學校文化,鼓勵學校成員積極學習的風氣。學者Weber提出教學領導的五項主要職責為:界定學校發展目標、提升積極學習風氣、觀察教師並給予回饋、管理課程與教學、以及評量教學計畫。其中發展學校目標為領導者的首要任務,在發展過程中應邀請學校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合作,如教師、學生、社區、家長,透過對話機制,設定成員認同的學校願景。

傳統學校領導者職責只負責學校管理,與教師未有太多互動,但教學領導即在破除此種校長與教師間的冷漠文化,代之以對話文化,強調校長應作為後勤支援的角色,藉由關注教師的表現,給予支持、鼓勵,並提供回饋使教師能在心理上產生激勵作用。在投入教學領導後,亦需實施成效評量才能檢討修正待改進問題,多數學校是以其他替代方式來評量教學計畫,如真實評量與舉辦學習展覽。

教學領導將行政人員與教師緊密聯結在一起,並涉及教師教學的自主性,其成功與否端視教師投入程度,因此深耕領導者與教師之間的對話非常重要。

沒有留言: